西北工業(yè)大學咨詢答疑請進學姐本校直發(fā)淘寶店:學姐本校直發(fā)甄選店
招生年份:2023 | 本院系招生人數(shù): 未公布 | 化學工程(專碩)專業(yè)招生人數(shù): 42 | 專業(yè)代碼 : 085602 |
研究方向 |
085602 化學工程 06 精細化學品的合成與應用 09 化學分離與提純 11 助劑的合成工藝 07 新型化學能源材料與二次電池 08 現(xiàn)代有機合成 10 環(huán)境化學 更多研究方向 | ||
考試科目 |
06.09.11: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 英語(二) ③302 數(shù)學(二) ④872 化工原理 07.08: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 英語(二) ③302 數(shù)學(二) ④835 有機化學 10: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 英語(二) ③302 數(shù)學(二) ④805 環(huán)境化學 更多考試科目信息 | ||
初試 |
872 化工原理
考試內容 第一部分 流體流動 1.掌握流體的密度、黏度的定義、單位、影響因素及數(shù)據(jù)的求取; 2.掌握靜壓強的定義、單位及不同單位之間的換算; 3.掌握流體流體靜力學基本方程式、連續(xù)性方程式、柏努利方程式及其應用; 4.掌握流體在管內的流動阻力及其計算; 5.掌握簡單管路設計計算及輸送能力的核算; 6.掌握測速管、孔板流量計及轉子流量計等的工作原理、結構及計算; 7.掌握簡單管路的計算方法; 8.掌握哈根-泊謖葉方程式。 第二部分 流體輸送機械 1.掌握離心泵的結構、工作原理、性能參數(shù)、特性曲線、操作要點及應用、安裝高度計算、流量調節(jié)原理及其方法、操作注意事項及選用原則; 2.掌握離心式通風機的性能參數(shù)、特性曲線及其選用方法; 3.掌握往復泵的結構、工作原理、性能參數(shù)、特性曲線、操作要點及應用; 4.了解往復壓縮機的工作原理及選用原則; 5.了解計量泵及螺桿泵的工作原理及選用原則; 6.掌握常用氣體輸送機械的工作原理、計算方法及選用原則。 第三部分 沉降與過濾 1.掌握過濾操作的基本原理、恒壓過濾方程式及其應用、過濾常數(shù)的測定方法; 2.掌握板框壓濾機、葉濾機的基本結構和操作、洗滌時間的計算; 3.掌握重力沉降的基本原理、重力沉降速度的定義及計算、沉降室的工藝計算; 4.掌握離心沉降的基本原理、離心沉降速度的定義及計算; 5.了解旋風分離器操作原理、結構、分離性能及其選型依據(jù); 6.了解轉筒過濾機的操作特點及其應用; 7.掌握離心機的基本結構和應用。 第四部分 傳熱 1.掌握熱傳導的基本原理、付立葉定律、平壁及圓筒壁熱傳導的計算; 2.掌握對流傳熱的基本原理、牛頓冷卻定律、影響對流傳熱的主要因素,Nu、 Re、Pr、Gr各準數(shù)的物理意義及其計算、無相變時對流傳熱系數(shù)關聯(lián) 式的用法、使用條件及注意事項等; 3.掌握兩流體間傳熱過程的計算方法; 4.了解蒸汽冷凝和液體沸騰時對流傳熱系數(shù)的計算; 5.掌握熱輻射的基本概念及兩固體間輻射傳熱量的計算; 6.掌握常用換熱器的結構特點及選型原則; 7.了解設備熱損失的計算。 第五部分 吸收 1.掌握雙組分溶液的氣液相平衡的計算方法,包括平衡溶解度,亨利定律; 2.掌握分子擴散與費克定律,擴散系數(shù),雙膜理論的要點,吸收速率方程式,氣膜控制與液膜控制; 3.掌握吸收塔的設計型與操作型計算方法,包括物料衡算與操作線方程式,吸收劑的用量與最小液氣比,填料層高度的計算; 4.掌握解吸塔的計算方法; 5.掌握填料塔的結構及填料的作用、氣液兩相在填料層內的流動、液泛氣速、塔徑的計算、填料塔的附件。 第六部分 蒸餾 1.掌握雙組分溶液的氣液相平衡:拉烏爾定律、露點方程、泡點方程、氣液相平衡圖、揮發(fā)度、相對揮發(fā)度、相平衡方程; 2.掌握精餾原理; 3.掌握雙組分連續(xù)精餾塔的計算:操作線方程,q線方程、理論板數(shù)的求取、最小回流比計算與選擇、塔高及塔徑的計算、加料熱狀態(tài)的影響; 4.掌握簡單蒸餾和平衡蒸餾的特點及計算; 5.了解精餾塔的熱量衡算; 6.了解板式塔的結構、液泛氣速的計算、負荷性能圖,各種塔板的結構特點; 7.掌握非理想溶液的氣液相平衡; 8.了解間歇精餾; 9.了解恒沸精餾與萃取精餾。 第七部分 干燥 1.掌握濕空氣的性質及其計算; 2.掌握濕度圖及其應用; 3.掌握干燥過程的物料衡算和熱量恒算; 4.掌握干燥速率及恒定干燥條件下干燥時間的計算; 5.掌握干燥機理; 6.了解物料中水分的性質; 7.了解各種干燥方法的基本原理及特點; 8.了解工業(yè)上常用干燥器的性能及應用。 835 有機化學 考試內容 第一部分 有機化合物的命名 根據(jù)《有機化學命名原則》2017版,熟練掌握有機化合物的系統(tǒng)命名法,常見化合物、基團或自由基等的習慣名稱,構型的標記及構象的表示法等。 第二部分 有機化學的基本理論、反應機理及有機化合物結構方面的基礎知識 (一) 熟練掌握共價鍵的形成機理:價鍵理論、雜化軌道理論,理解共價鍵與化合物結構與性質的關系 (二) 熟練掌握有機化合物的異構現(xiàn)象:構造異構、構型異構、構象異構等及對化合物結構和性質的影響; (三) 熟練掌握自由基取代、親電加成、自由基加成、親電取代、親核取代、消除反應、親核加成、加成-消除等反應機理;能夠根據(jù)化合物的結構、反應條件等因素,運用所掌握的各反應機理分析預測反應方向,正確寫出某一未知反應的機理。 (四) 熟練掌握誘導效應、共軛效應等電子效應及對化合物性質、自由基、碳正離子、碳負離子等活性中間體的穩(wěn)定性、有機反應機理等的影響。 (五) 熟練應用電子效應判定芳香性、定位效應及對化合物的酸性、堿性等性質。 第三部分 有機化合物的性質、反應、相互轉化和有機合成方面的基本技巧 (一) 了解烷烴、烯烴、炔烴、二烯烴、芳香烴等烴類化合物的物理性質;熟練掌握和應用其化學性質,主要是烯烴、炔烴的親電加成反應、過氧化物效應、氧化反應、α-H活躍性;二烯烴結構的特殊性與親電加成反應、雙烯合成反應等;深入理解加成反應規(guī)律-馬氏規(guī)則。能夠利用烯烴、炔烴或二烯烴進行簡單的化合物轉化設計、新化合物的合成等。熟練掌握芳香烴的一系列親電取代反應及定位規(guī)則等,能夠對芳香環(huán)上基團的引入、去除和轉化進行合理化設計,實現(xiàn)基團準確、巧妙定位。 (二) 熟練掌握鹵代烴的化學性質,親核取代反應、消除反應、與金屬的反應規(guī)律,利用這些性質能夠合理的設計化合物的合成路線或實現(xiàn)化合物之間的轉化。 (三) 了解醇、酚、醚的物理性質,掌握化學性質及制備方法。 (四) 了解醛和酮的物理性質;熟練掌握化學性質和制備方法,包括羰基的親核加成、羰基的保護、α-氫原子的反應、氧化還原和歧化反應等。利用這些性質合理設計化合物的合成路線或實現(xiàn)化合物之間的轉化。 (五) 了解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質,熟練掌握化學性質和制備方法,包括乙酰乙酸乙酯、丙二酸二乙酯的性質及在有機合成上的應用等。 (六) 了解有機含氮化合物的物理性質,熟練掌握胺、重氮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及應用。能夠對芳香環(huán)上引入各類官能團的合成路線進行合理的設計。 (七) 了解常見的五元雜環(huán)化合物、六元雜環(huán)化合物芳香性及化學性質。 第四部分 有機化合物的結構、吸收光譜及簡單的譜圖分析。 了解紅外吸收光譜、紫外光譜、核磁共振譜等基本原理,掌握常見基團和典型化合物的圖譜解析等。 805 環(huán)境化學 考試內容 第一部分:環(huán)境化學在綠色化學及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學中的作用與地位 要求考生了解環(huán)境問題的發(fā)展過程及啟示,環(huán)境化學的任務、內容與特點及其發(fā)展動向,掌握環(huán)境污染物及環(huán)境效應的含義、類別。 第二部分:大氣環(huán)境化學 (1)要求考生了解大氣的層結結構,大氣運動的基本模式; (2)掌握污染物遵循這些規(guī)律而發(fā)生的遷移過程,特別是重要污染物參與光化學煙霧和硫酸煙霧的形成過程和機理; (3)了解酸雨、溫室效應以及臭氧破壞等全球性環(huán)境問題。 第三部分:水環(huán)境化學 (1)了解天然水的基本性質,目前水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及存在形態(tài); (2)掌握無機污染物在水體中進行沉淀-溶解、氧化-還原、配合作用、吸附-解吸作用、絮凝-沉淀等遷移轉化過程的基本原理,并運用所學原理計算水體中金屬存在形態(tài),確定各類化合物溶解度繪制pc-pH圖,以及天然水中各類污染物的pE計算及pE-pH圖的制作; (3)了解顆粒物在水環(huán)境中聚集和吸附-解吸的基本原理; (4)掌握有機污染物在水體中的遷移轉化過程和分配系數(shù)、揮發(fā)速率、水解速率、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計算方法。 第四部分:土壤環(huán)境化學 (1)熟練掌握土壤的組成與性質,了解土壤的粒級與質地分組特點; (2)熟悉掌握污染雜土壤-植物體系中遷移的特點、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。 (3)掌握土壤的吸附、酸堿和氧化還原特性; (4)了解農(nóng)藥在土壤中的遷移原理與主要影響因素,以及主要農(nóng)藥在土壤中的轉化、歸宿規(guī)律與效應。 第五部分:生物體內污染物的運動過程及毒性 (1)掌握污染物的生物富集、放大與積累,耗氧和有毒有機物的微生物降解; (2)了解若干元素的微生物轉化; (3)掌握微生物對污染物的轉化速率; (4)了解毒物的毒性、聯(lián)合作用和致突變、致癌及抑制酶活性等作用。 第六部分:典型污染物在環(huán)境各圈層中的轉歸與效應 (1)了解以Hg、As或有機鹵代烴、表面活性劑為代表的典型無機或有機污染物的來源、用途及基本性質; (2)掌握典型污染物它們在環(huán)境中的基本轉歸與效應。 第七部分:綠色化學的基本原理與應用 (1)了解綠色化學的誕生與發(fā)生歷史; (2)掌握綠色化學的基本原理; (3)認識綠色化學在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保護、促進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等戰(zhàn)略方針貫穿方面的巨大作用。 更多初試參考書目信息 |
||
復試科目 |
復試科目:化學綜合、化學實驗技能測試 更多復試科目信息 | ||
同等學力 |
同等學力加試科目:化學熱力學基礎、分析化學 更多同等學力加試科目 | ||
題型結構 |
更多題型結構 | ||
資料說明 |
更多資料說明 |
復試 |
>>更多分數(shù)線信息 | ||
錄取比例 |
>>更多錄取信息 | ||
難度系數(shù) |
>>更多難度分析 | ||
導師信息 |
>>更多導師信息 | ||
研究方向 |
手機登錄/注冊 | |
---|---|